导航
发表评论:
取消
回复

分享

取消

惊:X7炸街!叹:摩市新拐点?

摩生人

前几天宗申比亚乔在其佛山生产基地内线上发布了新款X7踏板车,各位:如假包换的国外比亚乔品牌,19980元的终端价,市场中上等的各种配置……

一时间,用户欢呼、同行缄默!

而我也出席了当晚此车的发布会,并在会后的晚宴上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蹩脚的打油诗:

“叉七一万九九八、世人共呼我的妈。江湖又掀惊天浪、今年标王落谁家?”
的确,X7的横空出世,先不论车如何,单是代表国际一线品牌,尤其是号称全球踏板始祖之一的比亚乔在250CC这个排量的产品居然价格下探至2万元以内。
你说这算不算是一个爆炸新闻?
而X7的面市,不仅震惊了消费者,也震惊了同行,至于有没有惊到其他国外品牌,我确实暂时还没有去调研,所以没有发言权。

但今天我不想聊X7这款车如何如何,以及价格如何如何!车一发布据说几日内网上订单就已突破数千台,而有关这款车的各种测评也随着媒体的呼应将逐一流传。
今天我真正的目的是想借X7这款车聊一聊中国摩托车市场的一个新(维度)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
先讲几句题外话:
一直以来至少我个人是习惯性地把中国摩托车市场演变(基于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审美习惯)分成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以建设、嘉陵、轻骑等一批老国企为代表的摩托车生产工厂陆续引进日本雅马哈、本田、铃木等日系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生产了一系列从50到100等排量的小车,开了中国摩托车市场的先河。而在这一个阶段,消费者对车辆的外观是完全谈不上什么审美要求的。

那个时代,一辆摩托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完全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只要有的,就是好的。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2、 成长阶段
在第一阶段后,中国摩托车市场进入了以100-150CC为主,后来又有覆盖至250CC之间的各种车型,伴随着排量的提升,以及传统国企逐渐培养培育,甚至分化出的一大堆民营摩托车企业成长和壮大,中国的摩托车市场进入了(总量)高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广大消费者严格来说也没有非常特别的对摩托车的(外观)审美个性化需求,反正只要是五羊款、龙太子、风暴款什么的都接受,无非就是品牌不同,外观造型略有差别而已。
3、 异化阶段
而从2010年以后,国内高于250CC排量的摩托车车型开始逐年发展,一直到今天,基本上从250CC到1000CC的车型(和动力),国内都已有厂家能够研发和生产销售了。同时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也一并水涨船高(或者我们应该说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可能更为准确)。

我想说完这些,应该大部分读者都不会感到意外,老生常谈嘛!
但我今天想从另一个维度和大家分享另一个观察角度,那就是按照国人对摩托车的认知(审美)标准体系的演变来分:
1、 日系车标准一支独大时代
2、 欧系车标准渗透渐进时代
(为了行文方便,后面我说欧系车就包括了欧洲和美国,统称“欧系”)
在我阐述这两个时代分类缘由之前,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1、 谈到日系车,你脑子里会冒出哪些词儿?
2、 谈到欧系车,你脑子里又会冒出哪些词儿?
我没法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我先说说我个人的回答。

说到日系车,我脑子里会冒出:“皮实耐用”、“经济实惠”、“中规中矩”、“产销量大”、“平民大众”……,我就不一一列举更多的词语了。
说到欧系车,我脑子里会冒出:“高端个性”、“排量很大”、“价高难攀”、“富人尊享”、“销量不大”、“质量一般”(和日系车比)……
不知道你有没有上述同感?

当然,我个人对日系车和欧系车的上述感受是基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不具象于某一款车而言的总体感受,否则有读者可能会扔给我几张日系车里也有的前卫之作图片来和我抬杠,所以这里我说明一下(没办法呀,现在码农的日子不那么好过的,这样说有人喷,那样说也有人喷,尽量说话严谨点,总没有坏处)。
为什么我会想到要把中国摩托车市场的消费(审美)特性按日系车和欧系车进行两段论分析呢?

大家仔细回想一下,中国的摩托车产业从一开始起步就向日系车学习,甚至在长达好几十年的时间里,整个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各种标准,不管是工厂的研发和生产标准几乎100%来自日本,甚至所有消费者对摩托车从无知到认识,再到熟悉,再到精通的认知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脑子里对于摩托车的相关认知(审美)标准都是日本标准!
在中国,只要一提起摩托车,至少绝大部分老百姓都会说:“摩托车,一定要便宜、耐用、销量大售后方便的……”。
张三家买了一辆CY80,我也要买一辆CY80,李四家买了一辆GW250,我也要买一辆GW250,等等等等,不一而论。

包括整个中国摩托车产业里面处在不管是整车还是配套企业里从事研发、生产、技术等领域有超过99%(恨不得100%)的从业人员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被最初与日资有关的合资企业(国企以及民企)培养出来的。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哪家摩托车厂的相关从业人员有从哈雷出来的?有从杜卡迪出来的?有从比亚乔出来的?有从KTM出来的?
没有吧?
就是在今天,2021年了,你数数近几年从所有欧系企业里(培养)过来的从业人员有几个?
反正我是一个都没有听说过!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正是由于中国整个国家的底子差,人民群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穷,买辆经济实惠、结实耐用,哪怕长相在街上经常撞脸的日系标准的车几乎就成了国人的唯一选择。
因为日系车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审美)标准:
不求有个性,但求一致性!
不求排量大,但求数量大!
不求非主流,但求随大流!
而受制于国民经济实力,国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档次,以及个性化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就更显趋同。

这也是欧美大排高端车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根本无法占据市场主流或占有相当比重。买得起、骑得起、养得起欧美高档摩托车的人一直是(相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基数)屈指可数的。

编辑: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