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表评论:
取消
回复

分享

取消

中国摩托车永远赶不上日本又该怎么办?

牛摩测评
从2008年跟摩托车结缘开始,我已经在这个行业8年了(中间缺席了2年)。

这些年,眼看着中国摩托车日益发展兴盛,也眼看着网络上所谓喷子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尤其是近两年,几乎快成为主流。所以,今年新春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不是一个亿,而是要和喷子开展全方位的辩论,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行业氛围。

今年针对这个话题,我已经写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开年语:2018 你准备好了吗?》以及《摩企要求取消东盟零关税 该怎么理解?》。第一篇里,我间接表达了希望车迷们用“责人之心责己”的心态看待问题,可惜我发现绝大多数人没看懂。第二篇里,我说到中国和日本摩托车PK是少年对壮汉,还是有人觉得我在辩解。



既然如此,那我就实话实说了吧:中国摩托车永远赶不上日本,你准备怎么办?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判断,在对国内很多企业领导人的采访中,他们都或多或少传递出这样一种悲观。

这种悲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

1、没有先发优势,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从遵循从暴利到微利的曲线。摩托车的暴利期应该是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那个时代,每一次技术进步、每一分研发成本,都会带来巨额的收入。而日系四大家,就刚好全部赶上了这个时代。他们在那些年的技术投入,也迅速都获得了回报,研发成本都已经摊销完成。我们眼下的本田铃木们,都是靠着历史的惯性在滚滚前进的巨兽。



而对中国摩企而言,这样的暴利期已经不存在了。不能做任性的投入,每一次的研发都必须小心谨慎、中规中矩。很多人觉得中国摩企卖的车贵,但即使那样,为了竞争优势,同排量的车型比日本车售价也要少30%-40%。这中间还要摊销研发成本。

最近牛摩网给大家公布了国内250排量摩托车的销量,平均在一年三四千台之间,现在消费升级换代快,摩托车新品的生命周期更短,大多在三四年,拉通也不过两万台。真的是很少。公布出来的还是卖的好的,还有很多销量两位数的悲剧英雄。

而一款车加发动机的研发投入,如果没走弯路,大概在三四千万左右。所以现阶段,绝大多数做大排量的摩托车企业,都应该没有赚钱的。买国产大排量的各位,某种意义上还有来自沉默的小排量用户的转移支付。

在暴利期快速发展,形成垄断性的规模,让后来的人永远也追不上,这就是先发优势。

2、工匠精神,中国人说日本人做

中国人脑袋里,更多是迂回前进的战略,而日本人的血液里,往往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基因。在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代产业革命浪潮中,中国人会更有优势。而在工业制造领域,日本人却已经做到了极致。

很多人觉得国产质量不如日本,实际上这不是一两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两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对抗。



在摩托车领域,这个工业体系我是这样理解的,它自下而上由三层组成:最下层是呈现给消费者的整车厂,主要进行外形设计、结构设计和零件组装;中间是各类配套企业,比如做齿轮的、做减震的企业;最上层是各类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例如钢铁、铝合金、塑料和橡胶。

这三层结构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体系,中间的错误可能会累积并放大。我们看到某个车断头,其实可能是车架厂或者减震厂的制造不合格、良品率低,而归根结底,却是铝合金厂的材料配方比不对。

这种体系,光靠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举个例子,同时到企业的一万根减震,不可能每一根都进行检测,那样成本太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工业体系从上到下,每个环节的企业和人都精益求精,把错误消灭在自己手里。

而这,才是我在文章《开年语:2018 你准备好了吗?》想表达的意思,也是国家近年来强调不断强调“工匠精神”的历史背景。



但事实上,日本人已经把工匠精神做到了变态的地步,几代人都做同样一个事业,一辈子只捏好一个饭团。各位爱喷的人士,你能做到吗?你也做不到。你连过程都不想经历,就想一步跳到最后的结果。



对中国摩托车来说,超过日本已经不太可能。最理想的结局,就是把品质和性能做到日本车的90%,价格做到70%,然后在造型和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最后,欢迎大家理性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编辑:咸阳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