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表评论:
取消
回复

分享

取消

从投资回报率看中国教育

  我今天是从钱的角度来讲教育改革。第一个问题是从教育回报率看教育资源的总量。什么叫教育回报率?就是每多读一年书会增加收入的百分比,和我们投资铁路、公路是一样的,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最大的回报是什么?钱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不是钱,是时间。

  数据显示,城市职工的平均教育年限,1988-2009年增加了2.5年,而城市职工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教育回报率从1988年最初只有2%增加到2009年的8%~10%。历史上我们回报率比较低的原因是曾经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读书也好,有才干也好,努力工作也好,回报是非常低的。劳动力市场化后,教育年限的回报率逐年上升,但从2000年开始上升速度减慢,保持在10%的水平。全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回报率,平均率是9.7%,亚洲是9.9%,经合组织、发达国家是7.5%,拉美、非洲比较高,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回报率达到世界的水平。

  我的第一个结论是:国家投资教育非常划算,非常值得,是用钱的一种高效的方法。但是我们投资不够。建议政府还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我刚才讲的是教育的总体投入,教育投在哪个环节?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哪个教育最划算?中国的大学回报率为16.3%,中专、大专比大学要低,但是相比大学、大专、中专,高中的回报率非常低,只有4.5%,可能会更低。从用钱的效率来说,投资在哪一个环节的教育回报率最高?一是高等教育,二是职业教育。这两个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从过去若干年中国的做法来说,也是对的,我们投入大量的资源在高等教育,但是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投入少一点,要大力加强。中国的教育具有高选择性,多读一年大学能增加16%的收入,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相比收入高64%。但这里有个问题,大学毕业生比高中毕业生收入高,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读了大学,而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大学生比没有考上大学的人能力要强、家庭背景更好。就是说如何能够把大学教育本身带来的回报和大学所选择的人的能力和家庭背景分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工作。

  我们的办法是用双胞胎做个案。同卵双胞胎的家庭背景是一样的,如果一对同卵双胞胎,一个是大学毕业生,一个不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差距就不是由能力和家庭背景带来的,而是由大学教育本身带来的。这个方法剔除了能力的影响,那中国教育的回报率还剩多少呢?中国真实的回报率有1/3是真正的教育回报,刚才所说的那些数字中有2/3并不是教育本身带来的,而是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带来的。所以不能说是大学带来多少回报、大学选择了最优秀的人。

  我用双胞胎的办法重估了各个不同层级教育的回报率:大学教育10%,中专、大专7%~8%,这些数字并不低,和美国、西欧、日本都很接近。就是说中国即使剔除选择性,教育的真实回报率在大学和职业教育这个阶段仍然很高,但是高中的教育回报率变成零,就是说对高中没用。比较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上大学和一个初中毕业生也没有上大学,扣除劳动力因素,他们的收入是没有差别的。

  那么,为什么有人愿意读高中?当然高中是个选择的工具,我们高中三年干什么?考试、读书,老师唯一的目标就是升学率。假如一个孩子在高中训练三年没有考上大学,他这三年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回报。高中沦为为大学选择人才的选择性工具。所以,高中的回报率当然很低,唯一的目标是选择。

  中国教育的选择性高于其他所有国家,就是说在其他发达国家,读大学的人和没读大学的人能力差距是很小的。

  我的第二个结论是,应试教育具有高选择性,高中教育没有回报,已经沦为高等教育的选择机制,这种选择机制不利于弱势群体。如何降低教育的选择性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优质的中学教师、校长要轮换制,但这个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一个学校的好坏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的好坏,如果同学都好就会变好,同学的影响很重要。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公立大学都来自几所中学,怎么解决问题?德州出了一个绝招,以后德州公立大学录取,在每个中学挑最好的10%,这样学生马上开始流动,所有中学的质量都变成一样的。要想彻底解决问题,不是没有方法,当然这个方法执行起来一定要有魄力,因为有很多人会反对。

  刚才讲高考制度使中学沦为选择的工具,说明教育从效率角度来说是有待提高的。我们有没有做到公平?高考表面上是最公平的机制,就像北京买汽车要摇号一样,每个人都一样,是公平的。高考的试卷是不是公平的,表面看是公平的,但结果却不一定。我们发现农村考生的比重在下降。同一个试卷,不同人群的人会考上不同类型大学的人,每一个地方本地学校在本地招生比更重,所以你户口在哪个省,决定了你上好大学的概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从公平的角度来说,高考也好,自主招生也好,结果可能不会有太大区别。高考的存在本身降低了大学前教育的效率,因为大学里再讲已经晚了,把孩子们招上来以后孩子们习惯于考试,如果说不考试大家都茫然。说写论文,怎么写论文,写什么论文?大家没有这个准备。

  过去十几年中国以人类史无前例的速度扩招,当然中国的教育扩招是好事,中国确实需要提高人力资本,因为中国劳力面临短缺,去年劳力总数已经减少了345万,人口增长会走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而且我们的优质生源流向海外,一些高中毕业生考上清华不念,要到美国读书。

  为了考察大学教育质量,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院每年做一个调查,连做四年。我关心的是大学毕业生的数据,大学毕业生大概70%找工作,找工作过程中有70%是在五六月份找到工作,大学里做些什么将来在找工作时会增加收入?

  第一,GPA(平均成绩点数)高但反而有坏处,平均成绩排在前20%的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收入要低于排在后80%的学生收入。但是学英语有用。学英语的回报是18%,就是英语好的孩子比英语不好的孩子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更高。社会对英语好的人有需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取消高中的英语,因为没用。无论强迫他也好,不强迫他也好,他都会自己学的。

  第二,大学里参加所谓的实习、打工,会降低收入,没有增加收入。但参加社会工作加入学生会、团委会增加收入。

  第三,出身非常重要,出生于城市,富裕家庭,父母是公务员,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更高。

  最后,毕业于名牌大学,211大学,比普通高校的回报高28%,985大学是211大学的1倍,所以在中国读好大学是有回报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挤破头要进好大学。

  我的第三个结论是:从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看,大学教育基本是失败的,大学里教的东西基本没用,有用的是你出身要好。第二,努力学英语。然后是在大学里社会活动很重要。

  高等教育在不停地扩张,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钱,做了什么事情?如何能够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是我们下一步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

  

编辑:la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