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表评论:
取消
回复

分享

取消

热血战车YAMAHA第五代YZF-R6

说到第五代YZF-R6,就不能不提到奠定现今R6 性能定位与外型的第四代R6YAMAHA 中量级跑车YZF-R6 2006年进行全面大改款后,其外型设计为日系跑车创下一个里程碑,更以同级车最高转速、马力的输出,与高水平的悬吊车架设计,让YZF-R6 几乎是一辆道路版赛车。然而第四代YZF-R6 在两年后仍进行了一次改款,对许多人来说,这两者似乎没有差别,但实际上第五代YZF-R6 全面导入YCC YAMAHA Chip Controlled)技术,YZF-R6 更全面的性能。

 

第五代YZF-R6 2008年推出,将外型进行些微修改,将整流罩侧面螺丝都更换位置,移到后方,使R6 外观更平整。外型上与第四代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央定位灯改为类十字的造型,以及后座尾壳由一体式改为两件式。在2010年,R6 进行小改款,外观上将尾管加长,官方说法是增加低转扭力,但实际上还是因应各国日渐严格的环保法规而修改。

在技术性能方面,全面导入YCC 技术,除原本的YCC-T 电子线传油门之外,加入YCC-I 可变进气歧管。透过改变岐管长度,让全转速域都能有足够的进气量,获得更线性的动力输出。进气口、空滤盒与活塞等也重新设计,将这具高转引擎更进一步提升,压缩比高达13.11(前一代R6 12.81)最大马力增加匹为129ps/14,500rpm,加上Ram-Air 可达135ps。虽然最大马力提升,但在YCC-I 的辅助下,低转输出比前一代R6 更好,最大扭力更提早1,000rpm 出现,使得第五代R6 从最大扭力开始的动力延性更好。

第五代的R6 也略为修改骑乘三角,将座位往前移5mm,把手也更着往前并降低5mm,比第四代R6,更进一步提高前轮荷重。第五代R6 也首度使用镁合金副车台,进一步减少车尾重量,比原本副车台轻了450g,前后轮重心比达52.547.5。为了配合增加的前轮荷重,前叉进行更新,下三角台也更加强化。

 

R6剖面图

第五代R6 可以说是一改以往R6 的特性,R6 从初代开始就以马力曲线陡峭闻名,是一款极具赛车风格的车款。而这样的风格在第四代可以说是达到颠峰,与其它同级跑车的马力曲线相比,只有在12,000rpm 之后的输出才开始超越他牌车款。而第五代R6 YCC-I 的协助下,在低转能以较长的歧管,获得更好的扭力输出,使得第五代R6 比第四代更有亲和力,更适合在道路使用。

基本上第五代R6 与第四代R6 在单圈上可能相差无几,但第五代R6 更宽广的动力带,让他允许骑士些许的失误,如果进行20圈以上的赛事,第五代R6 的优势便会展现出来。虽说第五R6 YCC-I 之下,更加亲和,但其追求万转怒吼声的本性仍在,与其它着重扭力的600跑车相比,仍是需要维持转速超热血的车款。

编辑:T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