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表评论:
取消
回复

分享

取消

90s影像骑士摩旅之行第八篇

银钢

  越过泰国边境,迎着日出,一路向东。90s影像骑士们疾驰在33号公路(Suwannason Road)上;如往常一样,合上头盔,拧紧油门,俯身向前,化为一道黑色。

  怀抱大地,不论骤雨铺面还是热浪来袭,心与路面的距离和鞋底一样,始终保持三十公分。起初,视线里还是无垠的稻田,转眼就变成了寺庙和村落;一路上,人文、自然景观不断切换,等待挖掘。

  为了寻找故事线索,骑士们不分昼夜地骑行于暹粒城中和高速路上;累了就把车停靠在路边,互相聊聊天或者打个盹。

  通过两天的搜寻,在“永夏之城”南方,“洞里萨湖”北面,银钢骑士们发现了一个鲜有游人前往的村落。这个地方有许多傍湖而居的水上人家,他们大多是渔民,只有少数生意人;当然,还有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浮动在水上的木屋、湖中央的湿地、湖岸边的码头是当地人展开他们生活的三类主要空间。于是骑士们便动身前往“一美元”们的居住地,浮村——Chong Khneas。

  (“一美元”由来:美元的英文名叫“Dollar”。说来奇怪,柬埔寨——这个最不发达国家的ATM机里吐出来的竟是美元,而当地货币里尔则扮演者辅币角色,现行汇率为1美元兑换4000里尔;或许,没有政府愿意放弃印钞票的权利吧。“美元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地小孩儿把外来游客统称为“One Dollar”;骑士们入乡随俗,也亲切地以此来称呼孩子们。
  到了浮村附近,能看到路边有很多“野孩子”在树上玩耍,一下子就扑通跳下水了。由于遍地都是布满尘土的泥土地,骑士们每骑行一段路程都要抖落身上的尘土,这样才会显得不那么狼狈。

  到达Chong Khneas后,头戴黑盔,身着骑行服,驾驭着“兽车”的骑士们最先引起了“一美元”们的注意;他们放下了手里的东西,停止了玩耍,一边嚷嚷着“One Dollar”,一边朝骑士们蜂拥而至,想让骑士们参与到他们当中。

  Tonle Sap Lake(洞里萨湖)作为东南亚第一大淡水湖,象征着孕育了柬埔寨人的“衣食父母”。

  这里聚集着许多靠湖为生的人家,他们组成了独特的水上村庄。不过,“村庄”只是一个叫法,并没有行政上的约束。这是因为村子里时常有船家加入或离开,来去自由。

  许多傍湖而居的水上人家,他们的生活也随着这里的湖水“浮动”着。

  还有部分当地人生活在离湖岸不远的湿地边,与浮在水上的渔民不同,他们居住于柬式传统民居——高脚屋(建筑学里称作“干栏式”民居)。

  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干栏式的民居十分普遍。这种高脚屋很有特色,如同木质吊脚楼,上层屋子由数根竹桩或木桩高高托起,桩高不一,低的1米,高的数米。

  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桩柱,用于饲养牲口、家禽,放置农具和其他物品。

  二楼住人,楼上的地板相当简陋,地板之间有一些缝隙,平时他们吃饭后剩下的骨头之类的东西都可以从这些缝隙里面扔下去,下面就会有野狗或者人工饲养的鸡、鸭过来吃,省掉了打扫的麻烦。

  这类建筑之所以可能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长期流行,最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生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蚂蝗甚至野兽的危害。

  柬埔寨人并不重男轻女,相反,女性尤其是妻子和母亲的地位在一个柬埔寨家庭中甚至超过男性。房子是女人的领地、男人总是喜欢往外跑。在柬埔寨,人们称呼叫女孩“Slei”,意思是赐福,女性是家庭和男人的赐福,这是为家庭带来福祉的最重要的人。

编辑: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