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表评论:
取消
回复

分享

取消

锐圆:谁是摩托车返乡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

锐圆
在珠三角打工的农民工春节前骑摩托车返乡,已经是存在多年的“现象级”现象了。

要说骑摩托车长途跋涉,在全世界哪个地方都可能可以出现,问题是和许多事情一样,只要在中国,规模就太浩大了,几十万(也有人说上百万的)骑行者突然密集地出现在可数的几条公路上,即使在中国的最南方,也是最冷最多风雨的时段,这一众人挈妇将雏,携带行囊,互不相识却成群结队,杂乱无章却浩浩荡荡,在举国上下都准备热热闹闹回家团圆过年的气氛衬托下,这一景象猛看上去竟有几分悲怆,也不免有几分恓惶。

之前我也一直关注这件事,还在广东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南方都市报》发表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在2010年《祝福那些骑摩托车的人》,一篇是在2015年《骑摩托车千里奔袭的,是笃定要回家的人》。


(找不到南都的网页了,选用其它网站的截图。)
作为经常看新闻联播关心时事的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现象,内心肯定是充满了无力感,这次我们牛摩网现场报道专门跟随一位从广东江门出发的农民工,从广西梧州一直陪他到来宾市寺山乡家里,以老胡为例,他如果要全程坐火车,要花的时间是两天,仅车票的费用就近300元,即使是汽车和火车联动,时间和花费都差不多,何况据老胡说根本买不到票,更何况中途转乘相当麻烦;乘坐大巴更接近“点对点”,但每人大约300到350元,老胡夫妻一个春节往返就得1400元,这对他们来说是必须在乎的,和仅加了100元多汽油就能回家的效果相比,显然骑摩托车已经是不二选择。
老胡夫妻俩凌晨3点出发,下午16点30分到家(因为要等开汽车的我们耽误了近一个小时),而据老胡说,他清明、中秋一个人回家的时候,最快可以10个小时回到家。在返乡大军中,像老胡这样的中年夫妇比例还是非常高,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缺吃苦精神和勤俭习惯,缺得就是人民币,缺得是在家乡有差不多收的就业机会。
(不走高速的路程)
从区域经济、交通设施到骑行距离和气候条件,虽然近两年骑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总体数量在下降,但在短时期内还会一直存在,这个现象也具有官家常说的“可持续性”。

面对这样“现象级”的现象,诚如某著名的自媒体所说:“……而政府层面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运力问题,又不希望看到摩托车返乡途中出现重大交通事故,于是摩企参与摩托返乡现象便成为一个各方利益均衡的形式出现。”我以为用“利益均衡”来形容这件事有些太高冷了,面对返乡大军。地方政府和摩托车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动于衷,确实,让农民工有汽车开,或者干脆让他们在家乡就有体面的生活是大仁政,但党和政府目前做不到,不然也没有什么扶贫攻坚了。至于摩企参与,从一开始就是一件非常符合商业逻辑的事情,这些返乡大军有一部分本来就是他们的用户,所以豪爵、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都是多年前就有商家主动提供服务,另外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组织虽然能在沿途嘘寒问暖,送茶递水,但解决不了维修摩托车这个难题,所以政府也需要企业积极参与。面对非自己品牌的摩托车用户,如果能通过服务让他们下次购车转化为自己的用户——上面提到的老胡在就是在买过两辆4000多元杂牌车以后,才咬牙花8000多买了一辆豪爵钻豹——企业当然乐见,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这场“大Show”中,摩企获得的是推广良机,政府获得的是和谐的现状。只有那些冒着风雪,骑在路上的人,依然买不车票,买不起汽车,却十分乐观地往返于贫富之间……”买不到车票,买不起汽车,摩托车企业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党和政府从宏观上有责任,但在“初级阶段”,我党也负不起人人买得起汽车这个责任,至于农民工“冒着风雪”还能“十分乐观”,摩企和地方各界也没有这个魔法,也没有通过一场大SHOW就能让骑摩托车的人安于现状,永远乐观地固化在“摩托车阶级”,他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人暖和一点,方便一点,遇到麻烦能解决一下。企业花钱投入资源做这件事不应该受到指责和讥讽,就算他们是“最大的受益人”,这件事情中没有受害人,就算摩企的动机是帮助“无法解决运力问题”的政府“获得和谐的现状”,这也不是丢人的事情吧?

至于摩企请媒体报道,作为摩托车媒体人,我们还是很乐意来的,既是兴趣也是工作,现场观察一下这个现象,为服务一线的企业员工和志愿者点个赞,让社会更多关注这些摩托车回家的人,就算是应景,也还是有意义的,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编辑:牛观察